View Single Post
Old 05-25-2011, 10:53 PM   #1
qingxiu33
 
Posts: n/a
Default 是為了什麼而念大學?父母的冀望、考試的終點、自我的

年之後,迎來未曾有過的自在學習生活,在享受之餘,你,必須先找到定位人生方向的指南針。
  -->原文登载於CHEERS雜誌2010年5月,特刊。以前,大學這道高牆,new jordan shoes,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借貸也要讓孩子考進去就讀的城堡。過去10幾年來,台灣的大學敏捷擴增, 大學窄門不再窄,gold ghd iv styler,充足滿足了台灣父母生机兒女念大學的願望,但當大學生、碩博士滿街都是,大學生得到什麼好處 ?
  「大部份同學,讀書就是為了那張文憑,雖然文憑不一定有用,但沒文憑一定找不到工作,」就讀華夏技術學 院機械工程系夜間部的連同學,如斯形容周遭一邊工作、一邊辛劳求學的同學。如今大學文憑不再是「社會菁英」 的保證,而是成了進入社會的最低門檻,或可說是「有憑有保佑」的心態。
  欠缺方向感的負面循環
  當大學文憑的價值貶低,年輕一代對於進大學的意義,仿佛更加迷惑!昔日,人們為了父母的等待,懵懵懂懂 考進某個科系,畢業後,還能靠文憑在社會上得到不錯的工作機會。
  如今,大學新鮮人在資訊的获得上遠有利於過往,但許多大學生考大學还是隨波逐流,選科系只因為「考試分 數剛好到那裡」,糊裡糊塗晃進校園,混水摸魚告別大學,最後,卻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。
  清華大學陳立德是哥斯大黎加外籍生,觀察身邊同學,他說讓他感覺最不可思議的就是「很多同學似乎不清楚 自己在幹嘛!也不是因為喜歡某個科系而念這個科系.....」。
  面對「怅惘的一代」,企業的雇用意願一路走低。根據《Cheers》雜誌每年進行的「1000大企業人 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」調查,從2006年開始,企業晉用社會新鮮人的需要便自79%逐年下滑至今年的61% 。人才顧問集團保聖那暨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也發現,過去日商公司對於新鮮人需求頗高,但近3年來卻降落7 成,主因即在於新鮮人對未來欠缺方向感,工作穩定度低,企業轉而選擇有2年以上社會歷練的人才 。
  學位價值低落、企業不愛,更加嚴峻的就業環境,使得新鮮人開始回避進入社會。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, 大學生畢業後只有近一半真正進入職場,有四分之一考研究所、或準備考研究所中,另外四分之一則在準備考公職 、出國或待業中。國際著名學者、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計劃校務諮詢委員錢致榕剖析,許多大學生不夠用功,始终到 大四,還有近四分之三的人沒有「準備好」進入社會,問他們要再準備幾年才夠,均匀的回答是:「還须要5、6 年」。
  然而,準備時間再長,面對未來卻仍不知該何去何從,只會更加减弱在就業市場上的雇用價值。
  生涯規劃,從進大學第一天開始
  這與企業的選才思維大有關係,許書揚分析,普通國立大學新鮮人,在專業知識方面,水平相差無幾,所以企 業首从新鮮人的工作價值觀與企業文明是否吻合;其次為工作態度;再次為人格特質,如是否存在未來領導的潛力 、溝通技能等。
  但最重要的一點,Evisu Jeans,許書揚強調,「企業盼望新鮮人對於未來有清晰的職涯規劃。良多公司人資跟我說,面試時問應徵者的请求,他 們最怕聽到這種谜底:『我都可以配合,perfume samples free,只有能到你們公司就好了。』不晓得自己要什麼的人,现在並不受企業歡迎。」
  大學4年是機會的探索,更是人生定錨的開始。生涯規劃不是從進入社會才要思考的問題,當進入大學的第一 天,你就可以善加利用校園豐沛的資源認識自己,進而開始規畫未來的人生。
  許書揚的孩子考進清大,選擇電機、財務金融雙專長的學程,因為「未來社會不能只有單一專業」。許書揚愿 望孩子多參加各種國際性組織,也鼓勵他未來繼續出國念研究所,「國際觀太重要了!現在的年輕人資源许多,要 善加利用,提升寰球視野。」
  培養軟實力,比埋頭念書更重要
  態度的養成,將左右新鮮人未來在職場上的潛能。根據「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」調查,企業 對於大學畢業生的能力,首重態度面,排名前2名的分別為「學習意願與可塑性」(73.5%),次為「穩定度 與抗壓性」(65.7%),「專業知識與技術」則是位居第3(56.5%)。
  長期關注高级教导問題的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学王麗雲強調,無論對大學生或教育者而言,大學都不仅 是一個讀書的处所,「更主要的是要培養你的『非認知能力』,也就是大家現在說的『軟實力』。這些非認知能力 ,往往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是否胜利的關鍵!」
  王麗雲舉美國培养出好幾個總統的着名學院Philips Academy為例(甘乃迪即畢業於此校),在教師評鑑學生是否獲准入學的評量表上,除學術能力之外,個人 特質部份的評量項目更多,包含目的感、組織、動員、說服能力、責任感、自律力、成熟度、抗壓性 、獨立性等。
  王麗雲認為,个别大學教育轻易疏忽這些能力的培養,因為評量不易,且影響又非立時可見,「但我建議學生 在大學生活中,要時時系統性地檢視自己,是否同時在培養這些足以影響一生的信心、習慣、價值觀,是否能以多 元容纳的心態、視野去思考、判斷一件事,這才是大學教育的真諦。」
  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
  專業能力跟知識的獲取並非是大學的独一目标,更非職業訓練所。「現代大環境變動劇烈,產業的景氣循環可 能每3年就變動一次,假如學校把自己當作職業訓練所,可能等培養4年後,產業的需求又改變了,」錢致榕表现 。
  他另外指出一項事實:「我們的上一代可能期待45歲退休,但放眼未來社會,下一代可能要到70歲才能退 休,也就是將有長達50年的職涯。在這 50年中,有很多產業會消長,一個人或許每隔7、8年就得面臨一次產業消散、或劇變的衝擊,而在他50年的 職涯中,可能每隔6、7年就得转业轉換跑道。」
  任何在校園中學的專業知識,進入社會中很快就落后、或不夠用了。因此,「大學教育愈須要往下扎根,回歸 人文(文、史、哲)與科學的基礎,這些才是永遠不會掉队的知識,」錢致榕強調,基礎知識要攻破院系本位主義 ,文、理兼顧,愈廣愈好。
  此外,學院的知識是為了訓練邏輯思維與獨破思辨的才能,所以在大學時代就要培養好自學的能力(lear n how to learn)、興趣與習慣,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動,永遠有能力接收、控制新知,才干終生受用。
  中心大學副校長李誠也認為,把念大學當作一項投資、當作未來謀生的工具並無不對,但念大學的另一層意義 ,是豐富我們的人生,晋升生活品質。用這觀點來看,大學變多、大學生變更多是好事,代表全民素 質的提升。
  很多大學生,便懷抱高度的自覺在求學,決定了自己不同的人生。
  善用校園資源,黃金4年不白費
  以陳立德為例,雖然清大資訊工程學系的同學畢業後多半都準備考研讨所,他卻樂得上班。他大一下就開始修 工業工程學系當副主修,大三暑假請老師幫忙找企業實習機會,卻沒有任何覆信,結果還是靠在竹科上班的家教學 生幫他介紹到一家科技公司打工;之後這家公司表明歡迎他畢業後正式上班。
  掌握校園無限資源,學到該學的,mbt shoes cheapest,能力真正為你的未來打下基礎。
  林黛慈自高中參與社團活動中,發現自己對大眾傳播有興趣,後來推甄進入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;覺得大學 4年是人生最後的求學階段,她不想混過去,還雙主修西班牙語,因而認識了更多同學。念大學對她有沒有意義? 她答复,「有!念大學對於我們的邏輯、思考、組織、統整.....這些能力有很大幫助,最重要的是,透過社 團、友人這些與别人的接觸,讓你更認識自己。」
  -->大學黃金歲月,許多人在其中找到自己終生的方向。曾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國際指揮家呂紹嘉, 幼時生長於醫生之家,雖然小時候學過鋼琴,但後來為了升學放棄學琴,也順利考進台灣大學心理學 系。
  但大學時代,他常跑音樂性社團,內心另一股騷動卻缓缓升起,最後當兵時決定出國改學音樂。雖然人生繞了 一小圈,但他至此尋到毕生的志業,發光發熱!
  所以,不是考進某個科系就非要逝世守终生,念大學恰是摸索人生的開端,專業知識的追尋,讓你擁有必定的 知識思考未來,然而更重要的是,应用大學的課程、社團與各種人際資源,真正認識自己,找到未來 的方向!
  或許,高中畢業後也不用急著念大學,能够先旅行或體驗生涯一年,思考明白本人想要的,再進大學不遲,因 為有方向感,學習才有效!
  Reply With Quote

Sponsored Links